龐堯民老師生平介紹(馮其樂)
1929年出生於北越南定。
1937 年入讀河內華校,時八歲。住在父親和友人合資經營的東興園酒樓和金門戲院,認識任職戲院設計師張友才先生,因而對圖案設計發生興趣,也因住在金門戲院舞臺 樓上,而對舞臺設計、燈光配置、粵劇等有較多的認識。
1941年就讀河內中華中學,接近教勞美課的戴頑君先生。戴先生除專於細刻和京劇面 譜創作之外,還精於地毯設計,由此對圖案設計有新的認識。
1944年十五歲時,朋友相邀參加Lop hoi hua Tri chi---由北越兩位傑出畫家主持,就讀阮進鍾先生任教的上午班,梁春二先生的下午班,二人都是南山老先生(巴黎美術學院畢業)的門生。
1954年河內美術學院南移西貢,阮進鍾先生無意南撤,而推遲院長職位的聘請,由黎文第先生接任。
1955 年南撤後,走的士為生,在花縣學校當了一個學期越文老師,成家時年廿六歲,年中和戴頑君先生相遇,由戴先生介紹到金像戲院兼職畫電影看板。
1956 年戴頑君介紹到穗城學校任美術主任 ,時廿七歲,是穗校有史以來年輕於卅六歲的主任,該時任其達接李其牧校長職,陳潤正主教務,蕭湘責訓導,黎壽增營事務,吳其照領童軍,王敦掌體育。
開 始革新美術教學,由應用美術的圖案設計入手,教授色彩、構圖、設計等的知識和理論。
1956至1960四年的美術主任任內,兼任童子軍團 副團長,更參與籌畫青年節、婦女節、外來畫家畫展、婆廟元宵、廣肇一家聯歡……等。後來,華校學生運動大會在博愛校院舉行,西堤童子軍大露營亦在大叻揭 幕,因而有機會和校委會主席兼華裔童軍會主席王爵榮博士認識,為彼此日後的友好合作奠定了基礎。
1960年戴頑君受聘任教南越高等美術學院中國畫教授職,遂於穗校課餘時間任戴頑君的中越語翻譯和助教,更把握時間在美 術學院上人體素描和雕塑課,得到黎文第院長的賞識,並鼓勵參加第一屆畢業試,惜當時南越政府強迫華人入籍,台灣國民政府有意撤僑,為保持中國國籍,放棄參 加考試機會,黎院長只好發給旁聽生證書。未幾亦辭去穗城美術主任職。
1961年王博士邀入博愛任教美術,時卅二歲,週日開辦繪畫班。
1967年接任博愛學院中英越文系訓導 主任職。
1968年代表博愛學院參加南越華僑教育界回台訪問團,於離台前於教育部設宴招待會上發表意見:祖國各校的美術教學,仍然以學生 抄畫為主,這只重模仿,缺乏創意啓發的傳統美術教學方法,怕滿足不了工商業發展的需求……得到當時楊處長的認同,並且應諾將照會該科有關單位進行新改革。
博愛學生圖案設計作業,在校內中山堂展出,得到校務委員會讚賞,法籍副校長更特別安排在西貢法越文化協會展出,這次學生 作業的水平,也令美藝專業中學和國家高等美術學院的人大為驚豔。
1972年辭去訓導主任職,只任教美術課。受聘李兆雄先生主辦的幸福廣告 公司創作部主任,期間參與策劃Tetintetoron於西貢首次創辦的“長衫花后”選美會,還有Honda、National產品、東方錶的推廣。
應趙大鈍先生之請,任教耀漢中學週末美術班。後因設計東方錶,在西貢最繁榮的TAX中心認識Isana商號東主陳國鎮先生。
1973年離開幸福廣告公司,承擔陳國鎮先生於西貢Eden巷內新商號Isana的全面設計,進而合作生產手工藝品出口,但仍保留博 愛美術教學職。
1975年南越變色,擴大多年來飼養鵪鶉的副業為生,並在近郊Hang Xanh實驗清空養雞(即現時流行的Free rang飼養法),惜飼料沒保障而停。
1980年越南開放,鼓勵私人企業,遂製作陶瓷工藝品出口。
1996年開始專於塑造大型如來佛、千手觀 音、十八羅漢等像,為方外知交禮莊大和尚策劃建築座落嘉定舊邑區的圓覺寺,並且包辦寺內佛像、羅漢像,以及所有浮雕。
鼓勵工作室助手中有 志者,報考嘉定高等美專,畢業後留校任教雕塑系,盼後繼有人。
2010年6月24日於盹中安祥逝世,享壽八十有一,兒孫輩皆隨侍在側,親視含殮,噩耗傳出,全球博愛師生皆感痛失良 師,咸表哀悼,寺院住持禮莊大師為先生取法號為解放,長生位立於圓覺寺,永受香火供奉。
先生的美術教學(圖案設計),令中學生對色彩、構 圖、設計有較深入的認識,一改傳統的陳腐美術教學(抄畫)方法,於當年,可以話話不只於開南越僑校美術教學先例。
再於1968年參加南越 教育界華僑回台訪問團,回台訪問時,點出該時台校美術教學仍停留在以學生抄畫為主,只重模仿,欠創意,啓發的方式,是跟不上經濟發展的需求,這兩點都是先 知先覺。
美術教育和訓育,一主開放(感性、想像、創新);一主收斂相對(自省、律己、節制),兩方面先生都有可圈可點的成績。
先生的主要畫作(油畫),大多成於1960—1965(離穗城到初入博愛期間),都於80年度為來越台商收購,無一留 存。
想大家還記得的三原色、三間色、同種色、關係色、對照色,色度、彩度、溫度,統一和變化,同中求異,異中求同,繪畫的建築性和音樂性 等等。
這一切一切都源於先生為「避免在美術課上學生為照抄先生貼在黑板上的示範畫稿,要走上走落,令秩序大亂。」更因是先生想到「每星期 一小時的美術課,不求每個學生都成畫家,而在美感的栽培,創作的認識,是希望學生懂欣賞,能美化現實生活,進而於精神生活方面有所提升(美育的真正意 旨?)而開始。」這一點即令筆者要向先生再深鞠一躬。
後記:
整理1982— 2004年龐先生的來信(1978—1981年間的早已失落),再并合近年間的電話交談所得,為先生草出這個簡史,今借博愛校友Blogs的方便來傳達, 好讓同學思念先生,對先生多些認識,也是對這位良師益友表達崇高敬意。(完)
1 則留言:
您好,我是李其牧校長的姻侄孫,由於李其牧校長的墓碑損毀,我正在尋找一個可以用在墓碑上的照片。
如果您有合適的照片,懇請與我聯繫,謝謝。
victeng@htt-lite.com
張貼留言